|
 |
15156999444 |
安运遗体运输网 地址: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 ,24小时车辆调度价格合理 电话:15156999444
|
|
|
|
十九世纪 遗体艺术摄影:静默的灵魂 |
发布时间:2019-04-03 10:37:49 阅读:次 文章来源:未知 文章作者:admin |
把死者的遗体摆成安息的样子,再缀以几朵玫瑰花,咔嚓一声,从此永世流传——够诡异吧?事实上,这一看似虚拟的鬼片情节并非空穴来风,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,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盛行文明。
19世纪初,人物肖像画在欧洲风行一时,社会名流们都愿意花大价钱请画家留住自己或家人的倩影。1839年,由于银版照相术的出现,这项原本属于权贵阶级的活动变得更加平民化。与之一起,遗体艺术拍摄(Post-mortem Photography)也为群众提供了一种更为廉价、方便的方法,用以留念他们逝去的挚爱。
尤其是关于那些早年丧子的年轻夫妇来说,他们的孩子来世间惊鸿一撇便匆匆归天,一张死后的相片很可能就是留存后世的仅有留念了。所以悲伤的父母把自己的爱子精心打扮,拍下他们在缀满鲜花的摇篮里安睡的最后容颜。考虑到那个时代居高不下的新生儿逝世率,这种行为逐渐盛行开来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随着后来拍摄技术的前进,人们还冲印出更多相片的副本,寄给多位亲朋好友。
到19世纪末,遗体艺术拍摄乃至成为时髦,对像也从早夭的幼童扩展到故去的成年人。为了到达栩栩如生的作用,拍摄师还会为设法让他们摆出各种造型:抬起他们的一只脚,或是将手臂散淡地搭在椅背上,像在等着喝下午茶似的。有时候,活着的人还会与他们故去的亲人合影。面对镜头,他们个个面带微笑,那个闭眼的宗族成员彷彿仅仅被快门闪花了眼。乃至于,利用某种支撑,他们还能让死人睁眼,当然,这目光不会太友善。但是关于刚刚遭受了亲人离世冲击的人们来说,这样已经弥足珍贵了。
进入20世纪后,随着快照技术(Snapshot)的飞速发展和相机的日益遍及,从前难以捉摸或说价值昂扬的浮光掠影都能容易留下了,那种“生前连张相也没来得及拍”的惋惜越来越少,“只此一次”的逝世留影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当然,也有一些含义严重的“正式留念肖像”一向连续到了下一个百年。
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,遗体艺术拍摄的风格也各有所异。早期的相片总是力求让逝者看起来还活在亲人身边,画面也较为凸显人物的面容和身姿——带有浓浓逝世意味的棺木往往不在考虑的规模之内。到了后期,逼真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相片中的主角乃至直接躺在棺木里,被一堆参加葬礼的人围在中间。相比之下,这种“洒脱风”在欧洲大陆更为普遍,美洲区域则比较少见。直至今日,遗体留影仍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。在东欧,描绘并保存圣人安躺于棺木中的画面,已经成为宗教的一项传统,在忠诚的天主教、东正教和东方正统的基督徒中代代相传。
在美国,眼科医生斯坦利•伯恩斯博士(Dr. Stanley Burns),耗时数年,搜集了50余万张相片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私家拍摄博物馆。在他数量惊人的收藏中,逝世相片占到了很大比例。他把这些相片按时代顺序编排,在1990年集成了一本名为《静默的魂灵——美国留念拍摄》(Sleeping Beauty: The History of Memorial Photography in America)的书。
逝世从来就不是美丽的,但是一页一页翻看这本影集,在感触光阴带来的文明与年月的冲击中,你会发现,斯坦利指的是另一种维度的美——为了留下这一张相片, 每个家庭背面所支付的艰苦。以一个19世纪中期的一般农户来说,每月收入不过区区几美元,而拍一次照就要花费掉全家好几个月的劳动所得。也就是说,为了留下故去亲人的一张相片以供怀念,整体宗族成员都要节衣缩食上百天。镜头,留不住转眼的生命和时刻,却能定格人性的崇高与美丽。
|
|
|